本报记者历时六个月跟踪记录上海衡复风貌区、愚园路、田子坊等12个城市更新项目,采访80余位原住民、商户、设计师和规划专家,结合上海市住建委最新政策文件,从空间再造、产业导入、社区共生、文化延续四个维度,深入解析上海特色城市更新模式的创新实践。


(城市观察记者 周桐)早上8点,永康路上的老居民在改造后的"嵌入式"菜场挑选新鲜食材;下午3点,修缮一期的黑石公寓里,年轻创业者正在共享办公空间洽谈合作;晚上8点,丰盛里的石库门弄堂飘出精品咖啡馆与本帮菜馆交融的香气。这三个不同时段的市井画面,生动诠释着上海城市更新"留改拆"并举的智慧。

---

第一章 空间革命:老建筑的七十二变

1.1 改造模式
- 历史建筑"修旧如旧"技术规范
- 功能复合利用典型案例
- 容积率奖励政策实效

1.2 创新实践
- 张园西区"博物馆式"商业改造
- 上生·新所工业遗产活化
- 豫园商城文化体验升级

关键数据:
阿拉爱上海 - 历史建筑保护率提升至95%
- 改造项目平均出租率92%
- 在地商户保留率达68%

---

第二章 经济赋能:传统街区的产业升级

2.1 业态转型
- 文创产业集聚效应
- 首店经济带动效应
- 夜间经济活力指数

2.2 就业创造
- 原住民再就业计划
- 青年创业孵化成果
上海龙凤419 - 自由职业者聚集区

---

第三章 社区共生:新老居民的和谐密码

3.1 参与机制
- 社区规划师制度
- 居民议事会运作
- 商户自律公约

3.2 服务配套
- 嵌入式养老设施
- 便民服务综合体
- 口袋公园体系

上海花千坊爱上海 ---

第四章 文化传承:城市记忆的当代表达

4.1 非物质遗产
- 方言保护计划
- 老手艺工作室
- 社区口述史项目

4.2 节庆活动
- 弄堂文化节
- 建筑开放日
- 在地艺术展览

(本文数据来源于《2025上海城市更新白皮书》、各区统计局监测报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