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道历时半年跟踪徐汇区"智慧衡复"与黄浦区"外滩源"两个标志性更新项目,通过对比12组原住民与数字新移民的生活轨迹,揭示全球城市数字化转型中传统社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。

(首席记者 吴文轩)陕西南路的梧桐树下,72岁的王阿婆用手机扫码查询晾衣架使用档期时,弄堂口的外卖骑手正在AR导航中寻找"藏在墙里的31号后门"。这个充满科技违和感的画面,恰是当下上海社区生态的生动切片。
---
上篇:墙里墙外两个世界
记者获取的《上海历史街区数字化改造白皮书》显示:2024年中心城区已完成87个"智慧里弄"改造。但在永康里,智能门禁系统每月仍有21%的老年人求助记录。社会学者李梦舟指出:"技术赋权的同时也在制造新的数字鸿沟"。
上海品茶论坛 ---
中篇:算法重构邻里关系
"现在连借醋都在社区APP上完成",田子坊商户联盟负责人展示的"云端弄堂"系统,将572家小店纳入统一管理。然而监控数据显示,线下偶遇式社交频率下降63%。某网红咖啡馆的留言墙上,"怀念走错门被留饭的日子"的便条格外醒目。
---
爱上海419
下篇:文化记忆的存储危机
市档案馆的AI修复车间里,技术人员正将老照片转为3D模型。但非遗保护中心警告:现存石库门营造技艺传承人仅剩9位。在拆迁中的虹镇老街,记者记录下居民用手机LiDAR扫描自家门楣的全过程,这种民间自发的数字存档行为正形成风潮。
---
爱上海 【数据透视】
1. 市统计局:传统里弄居住人口5年减少38%
2. 支付宝数据:智慧社区老年用户月增17%
3. 同济大学调研:76%年轻人支持"数字修旧如旧"
(为保护隐私,部分受访者信息已做脱敏处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