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深入探访青浦金泽古镇改造工程,记录这个位于沪苏浙交界处的千年水乡,如何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,成为长三角量子计算研究的"最强大脑"。


【首席记者 陆明】2025年立秋,金泽古镇的普济桥上,80岁的沈阿婆正用手机扫描桥栏上的二维码。令人惊讶的是,手机屏幕立即显示出这座宋代石桥的3D结构模型,以及实时监测的应力数据——这是古镇"数字孪生系统"的日常应用场景。

走进古镇核心区,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更为震撼。明清老宅"颐浩禅寺"的飞檐下,安装着环境传感器;元代"迎祥桥"畔的茶室里,科学家们正在讨论量子算法。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周颖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:改造后,古镇实现了三个"同步增长"——游客量提升65%、科研机构增加28家、水质指标达到Ⅰ类标准。

最引人注目的是藏在古建筑群中的"长三角量子实验室"。负责人李教授带记者参观时,一台形如青瓷花瓶的设备正在运行。"这是量子冷原子钟,"他轻抚着设备外壳,"精度达百亿分之一秒,但外壳用的是金泽传统窑烧技艺。"窗外,河道清洁机器人正以"鱼群算法"自主打捞漂浮物,而它们的控制中心就设在明代"状元楼"的地下层。
上海龙凤千花1314
据示范区最新统计,这种"古今融合"模式已产生显著效益:
1. 吸引37位院士设立工作站
2. 培育科技文创企业142家
上海龙凤419贵族 3. 创造"古镇研究员"等新职业83个

"不是简单贴上科技标签,"同济规划院王院长强调。他特别指出一个现象:科研团队入驻后,反而促进了传统工艺复兴。实验室定制的防震装置,需要用到金泽特有的"绞经罗"纺织技术,这让当地几乎失传的织机重新运转起来。

上海品茶网 傍晚时分,记者在放生桥边遇见来自嘉善的创业者小张。他的团队开发的"古镇声景APP",正通过AI还原不同历史时期的市井声音。"上周识别出一段民国时期的叫卖声,"他展示手机里的频谱图,"沈阿婆听后立刻记起这是她祖父卖薄荷糕的吆喝。"

当夜幕降临,古镇的"数字长卷"准时亮起。全息投影的《金泽风情图》在真实的水面上展开,而游客扫码就能点亮自己祖先在画卷中的虚拟形象。此刻,周颖正在准备明天的长三角市长联席会——她要把古镇改造中发明的"古建数字护照"模式,推广到整个示范区。

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,或许正是长三角最动人的风景。正如实验室门口那副智能对联所写:"一桥飞架云间路,万物互联沪上春。"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