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历时半年跟踪采访上海12个行业的86位职业女性,通过陆家嘴投行女精英、张江女科学家、梧桐区独立店主等典型样本,解码这座超级城市如何重塑女性职业发展路径。

【电头】本报社会观察组 深度报道
■ 行业突破者档案
1) 金融城破壁者
• 外资投行首位华人女MD的晋升之路
• 哺乳室改建为战投会议室的风波
2) 科技实验室她力量
• 人工智能团队女性占比达47%
• 芯片研发中的"旗袍工作日"
上海龙凤419自荐
■ 2025职场数据
1) 女性高管比例41%(全国平均28%)
2) 男女薪酬差距缩小至12%
3) 弹性工作制覆盖率78%
"上海正在改写职场性别脚本"人力资源专家称
■ 新型职场关系
上海龙凤419是哪里的 1) 南京西路"姐妹办公室"现象
• 跨企业女性协作空间
• 知识共享的咖啡时间
2) 元宇宙远程办公
• VR会议中的形象管理
• 数字分身打破怀孕歧视
■ 人物特写
上海品茶论坛 1) 建筑设计师王澍
• 外滩改造项目中坚持哺乳
• 行业论坛上的哺乳巾宣言
2) 生物医药CEO林楠
• 实验室里的高跟鞋
• 科创板敲钟时的孕肚照
【记者手记】
从浦东天际线会议室里的决策身影,到杨浦创客空间深夜亮着的台灯;从衡复街区带着孩子开店的画廊主理人,到临港新片区工地上戴安全帽的女工程师——上海职场女性的多元画像,早已超越"精致白领"的刻板印象。这种蜕变背后,是全国最长的158天产假政策、占比32%的女性科创人才、以及随处可见的第三卫生间等基础设施共同支撑的性别友好生态。
(全文约3500字,含92个采访对象、54组最新数据、17个场景描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