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历时三个月走访上海及苏州、嘉兴、南通等周边城市,发现区域协同发展已从基础设施联通走向深度要素融合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上海与周边城市日均通勤人次突破120万,产业链配套率提升至78%,环境质量联动监测覆盖率达100%,一个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加速成型。

【本报区域经济组 7月15日专电】清晨7:15,从昆山南站开往上海虹桥的轨交11号线列车上,生物医药工程师王磊正在审阅研发方案,他的公司总部在上海张江,生产基地在苏州工业园区;同一时刻,来自浙江嘉善的蔬菜运输车正通过5G智能关卡快速进入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市场。这两个平行场景,勾勒出上海大都市圈的日常图景。
■ 轨道上的城市群
在花桥跨省地铁站,记者遇到每天往返沪苏的"钟摆族"李雯。她展示了手机里的"长三角通"APP:"现在坐地铁能直接刷医保卡,苏州的公积金可以在上海买房,连图书馆借书都是通用的。"这种便利背后是硬核基建支撑——2025年长三角铁路网密度达507公里/万平方公里,省际断头路全部清零,高铁覆盖所有县域。
(中略约2800字深度内容,包含以下实证章节)
夜上海419论坛 1. 产业大脑的协同运算
- 集成电路产业跨区域配套企业达3800家
- 新能源汽车"4小时产业圈"基本形成
- 联合科研攻关项目年增长45%
2. 生态文明的共同答卷
上海贵人论坛 - 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投入超600亿元
-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天数占比达90%
- 生态补偿机制覆盖21个交界区域
3. 民生服务的无感跨界
- 异地门诊直接结算医疗机构突破5000家
上海贵族宝贝sh1314 - 社保卡"一卡通"应用场景达182项
- 跨省户籍办理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
■ 长江口的未来试验场
站在临港新片区的规划馆露台,区域经济学家周明远眺杭州湾方向:"从这里到宁波舟山港的海上通道,到南通的新机场,到湖州的‘量子谷’,都在重构区域经济地理。"或许正如那块醒目的倒计时牌所示:距离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2027年建设目标还有728天,这场规模空前的区域协同实验,正在书写新时代的"清明上河图"。(完)